随着5G NR FR1频段TDD模式的大规模商用,终端电磁照射安全评估面临新挑战。YD/T 4729-2024《5G无线通信终端电磁照射测试配置规范》的出台,为5G终端SAR测试提供了标准化时隙配置指导,其核心在于解决时分双工模式下的动态资源分配与安全评估的平衡问题。
规范核心要求聚焦于功率等级与上行占比的动态适配。针对SA模式,终端需区分PC2(最大输出功率26dBm)和PC3(23dBm)两种功率等级,其中PC2模式必选支持50%以上上行占比,PC3则需满足帧结构要求的默认值。测试时,若厂家声明了最大上行占比,需采用声明值进行配置;未声明时,PC2取50%默认值,PC3则默认100%上行时隙。这种设计既考虑了终端厂商的技术差异,又确保了测试结果的可比性。
技术演进方向上,规范创新性引入功率等级动态切换机制,为毫米波频段测试预留了扩展接口。例如,在NSA模式下,EN-DC组合场景需根据LTE频段类型差异化配置上行占空比,这种灵活性为未来多频段协同测试奠定了基础。
该规范的实施,不仅统一了5G终端SAR测试的时隙配置标准,更通过动态资源分配模型,实现了电磁安全评估与5G网络性能的深度耦合,为全球5G终端电磁兼容性认证提供了“中国方案”。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多维5g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多维5g网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